山戊午
曾子问曰:“将子,冠者至,揖让而,闻齐衰大功之丧,之何?”孔子曰:“丧则废,外丧则冠而醴,彻馔而扫,即位哭。如冠者未至,则。如将冠子而未及期,而有齐衰、大功、功之丧,则因丧服而。”“除丧不改冠乎”孔子曰:“天子赐侯大夫冕弁服于大庙归设奠,服赐服,于乎有冠醮,无冠醴。没而冠,则已冠扫地祭于祢;已祭,而见父、叔父,而后飨冠。
太叔会雯
韓康伯數歲,家酷貧,至大寒,止得襦。母殷夫人自成之,令康伯捉熨鬥,謂康伯曰:“且箸襦,尋作復(巾軍)。”兒雲:“已足,不須復(巾軍)也。”母問其故?答曰:“火在熨鬥中而柄熱,今既箸襦,下亦當暖,故不須耳。”母甚異之,知為國器。
公孙绮薇
孔子闲居,子夏侍。子夏曰:“敢问《诗》云:‘凯弟君子,民之父母’,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?”孔子曰:“夫民之父母乎,必达于礼乐之原,以致五至,而行三无,以横于天下。四方有败,必先知之。此之谓民之父母矣。”
纳喇迎天
天子者,与天地参。故德配天地,兼利万物,与日月并明,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。其在朝廷,则道仁圣礼义之序;燕处,则听雅、颂之音;行步,则有环佩之声;升车,则有鸾和之音。居处有礼,进退有度,百官得其宜,万事得其序。《诗》云:“淑人君子,其仪不忒。其仪不忒,正是四国。”此之谓也。发号出令而民说,谓之和;上下相亲,谓之仁;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,谓之信;除去天地之害,谓之义。义与信,和与仁,霸王之器也。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,则不成。